2010年5月,公司组织中层领导去延安参观学习,我有幸得到了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毕竟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的地方,是革命的圣地,早在很久以前,我就去过延安,当时的延安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艰苦,感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多么的不易,正是这样的环境,我们的领袖们却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现在重回延安,怀着对他们的无比崇拜。
我们坐上了开往延安的汽车,一路上,看到窗外的风景,到处是尘土飞扬,路上道路崎岖,山坡上树木稀少,河流里流水浑黄而缓慢,这还是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中的地方,更不用说在战争年代了,一边感喟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是多么的不易,一边对我们的领袖们充满了无比的敬仰,他们在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不仅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而且就在这块贫瘠而又多情的土地上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催生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吹响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号角。
经过3个多小时的汽车颠簸,我们来到了我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我们先后参观杨家坪,枣园,中央大礼堂等革命旧址,现场感受深刻。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旧址,我们看到了很多领袖们在那里战斗生活的照片,感叹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窑洞小,还不通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多么的艰苦,可是在这窑洞里面,毛泽东写出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这延安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就是延安,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延安精神。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延安精神的产生,一是因为革命前辈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管是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革命前辈们始终坚持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二是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在外有入侵、内有围剿的艰难岁月和危险环境中,我们党始终警觉着军队的危机、党的危机、根据地的危机和民族的危机,毫不懈怠,毫不大意,抢抓机遇,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可以这样说,是崇高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客观的危机环境,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和萌生了各种创新的实践。
联系到当前实践,我觉得,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是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有很好的生活环境,很好的工作单位,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正是这样的条件,就更不能忘记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用他们的鲜血和信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到现在的生活得来不易,应该珍惜这种幸福生活,用延安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现在宾馆提出艰苦创业,重塑玉沙,更要让我们把延安的精神,好好的贯彻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了让我们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宽、胸襟更宽。就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远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修养,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为宾馆的再次腾飞做出自己的努力。
余灵芸
2010,5,27